在《怪誕行為學》一書中,有一個關于《經濟學人》訂閱的例子:
電子版:每年59美元;印刷版:每年125美元;電子版加印刷版套餐:每年125美元。
乍一看,既然后兩種方式價格一樣,當然會選擇套餐。可是別忘了,這正是在有59美元的電子版這一選項的前提下造成的效果。對比之下,花125美元就好像免費得了電子版,簡直是天上掉餡餅。《經濟學人》可真是營銷的高手。
不久前,我也被這樣的對比“利用”了一次。某網站上有個周末折扣活動,拆扣是:
滿100美元減15美元;滿150美元減30美元;滿250美元減75美元。
我本來計劃買100美元左右的商品,可是一看這個折扣,心里就盤算著,還是多買50美元吧,也許還可以找朋友一起買到250美元,共享折扣……于是,我開始一件件地挑,最后越買越多,購物籃里的商品價格加起來已經超過了250美元,卻哪一件都舍不得刪除。最后,一咬牙就花了250美元。其實,我明知道這是商家故意提高折扣率,可還是成功地被左右了。
每年到畢業季,學校都給學生提供招聘會。密歇根大學上一次的招聘會我也去了,走進一個房間,發現一家公司跟前排著拐了好幾道彎的長隊。我心想,這么多人都在排隊,應該是家不錯的公司,于是我也加入了這個隊伍。40分鐘之后,我終于轉了幾道彎,挪動到了隊伍的前端,前后的幾個人都實在不耐煩了,開始聊天前面的美國人說,他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家公司,后面的印度人也根本不清楚這家公司是干嗎的,可我們依然站在隊伍里張望。這時候,一個和公司代表談完的人走了出來,聳聳肩說,每次他問一些和招聘相關的問題時,公司代表就答非所問地扯一些完全無關的事情,最后他實在忍無可忍,直接走了。這時候,還在隊伍中的我們都意識到自己中圈套了,這個公司的代表是在故意拉長和每個人的交流時間,讓門前的隊伍顯得很長。
相比之下,旁邊蘋果公司的代表們都穿著高級的職業套裝,化著不濃不淡的職業妝,氣質非凡,卻只有一兩個人在跟前。凡是走進招聘會現場的人,準會立刻被那條長龍所吸引,于是為了一個不知名的公司,我們都排了將近一小時的隊。
走出招聘會,我連這家公司的名字都想不起來了。我嘆了口氣,也許,我們從來就沒有自己認為的那么理性。
相關文章推薦:
(責任編輯:可愛你)